龙头节有什么寓意和象征?龙头节风俗习惯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家都知道多少,虽然二月已经过去的,但是大家知道农历的二月初二是什么节日吗?它又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龙头节有什么寓意和象征,龙头节风俗习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龙头节有什么寓意和象征
1、龙头节寓意生发之象、吉祥如意。龙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我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位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2、“上九,亢龙有悔”;季夏为夏秋之交,苍龙七宿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季秋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正西偏北隐退潜入于地面。见群龙无首,天德不可为首也,是吉利的兆头。苍龙星象运行情况的事象规律,在
3、《易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属吉兆,乃生发之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群星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北方地平线下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仲春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崭露头角,龙德显扬。“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季春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九四,或跃在渊”;孟夏为春夏之交,苍龙七宿的全体都摆脱了大地的羁绊,升上夜空。“九五,飞龙在天”;仲夏的龙星飞跃于正南中天,故称“飞龙”。九五,为乾卦诸爻当中至吉的爻,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
龙头节风俗习惯
一、放龙灯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着二月初二“放龙灯”的风俗,人们会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形状,在上面放上蜡烛或萝卜制成的小油碗,等到夜幕降临时点燃“龙灯”放到河里,寓意为龙王照路,不仅是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还能寄托自己对春日的美好祝愿。
二、吃龙食
在北方地区有着龙头节围粮囤、敲房梁、吃龙食、忌动针线等习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风俗便是吃龙食了,在二月初二吃的食物均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面条被称作龙须面,水饺被称作龙耳、龙角,均寓意沾上龙气拥有好运气。
三、剃龙头
民间流传着“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谚语,龙头节最讲究理旧发,这被称之为“剃喜头”。由于民间讲究正月不剪头,待到二月初二,人们便纷纷在这天理去旧发,借龙抬头之吉时传递辞旧迎新的喜悦,也寄托着人们对于好兆头、好运气的美好期盼。
龙头节是怎么过的
1、吃“鼓撅”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2、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二月初二龙抬头,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3、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以上关于龙头节有什么寓意和象征,龙头节风俗习惯仅作为一种参考,每个地区的习俗习惯都不一样,大家在了解关于某个节日的习俗习惯的时候还是要关注一下自己家乡的习俗,是否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特色。